一、综合档案馆档案安全保管
1959年6月,吴江县档案馆成立后便开展将接收进馆的档案、资料排列上架入箱工作。下半年,建馆初期,条件艰苦,只能借用吴江县蚕种场的仓库作为档案库房,设施较为简陋,档案管理措施贫乏。
1966年,吴江县档案馆完成中共吴江县委办公室、组织部、监委、五人小组和吴江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、人事局、统计科等8个部门的永久文件两套制工作。
1976年,两层高的档案馆小楼落成启用,档案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库房,各项“八防”措施从无到有,保管条件有了较好的改善。库房的窗户采用两层设计,外层用玻璃,里层装铁皮,既防光,隔热,又有加固作用。库内安装暖色调的白炽灯泡,防止光源对档案造成损伤。水泥地面全部涂上油漆,防尘的同时也利于扫除积尘。库房里严禁吸烟,并添置了灭火器,定期进行更换。备有温湿度计,经常检查、手工抄写温湿度记录,重点库房装上窗式空调,以便调节温湿度。各个角落定期施放灭鼠药,档案柜里定期投放樟脑丸。档案馆建成使用以后,就被列为县消防重点单位之一。
1981年,吴江县档案馆库房建立温湿度登记工作制度;对永久性的土地改革总结档案进行复制。1982年,为维护档案的安全保管,吴江县档案局(馆)根据国家档案局《关于复制褪变档案注意事项的通知》,开展旧政权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字迹褪变文书档案的复制工作,共手抄11个单位的褪变文书档案60卷(173件),并将复制件附在原件后面。1984年,吴江县档案局(馆)安排1人负责褪变文书档案的复制工作,中共吴江县委、吴江县人民政府两个全宗的褪变档案复制完毕。1985年,对破损和褪变档案进行修复复制,对部分历史档案进行消毒。是年,档案馆完成扩容,档案管理手段逐步升级。库房门窗均用铁皮加固,每个库房内均安装窗式空调,添置手动的小型除湿机,档案柜里改用毒性较小的档案资料专用樟脑块防虫。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,吴江县档案局(馆)每两年对馆藏档案、资料开展一次全面普查,清点档案、资料数量,发现问题及时解决,并按全宗填写检查记录,确保账物相符。这一机制后来成为常态工作,一直沿用下来。
1990年上半年,完成馆藏4.4万卷档案的更换标签和修复破损、褪变档案277卷4585页。20世纪90年代初,库房开始统一使用毛发式温湿度记录仪,自动记录温湿度,测量更准确,读数更清晰。继续保留手工抄写温湿度记录,并进行分析。逐步淘汰窗式空调,改装挂壁式或立式空调,更加有效地控制库房内温度。1993年6月,吴江市档案局(馆)组织人员,以全宗为单位,对档案逐卷检查,共修复98卷2555页,更换破损案卷封面2张。1995年8月,经普查后,修复破损、霉变档案312卷3379页,更换破损案卷封面9张。1996年3月,修复档案50卷171页,更换案卷封面2张。1997年10月8日,吴江市档案局建立消防安全领导小组。1998年7月,经普查后,修复破损、霉变档案24卷75页,更换破损案卷封面4张。1998年7月,经普查后,修复破损、霉变档案24卷75页,更换破损案卷封面4张。1999年,开展古老珍贵档案的复制工作,共复制28卷。
2000年5月,更换破损案卷封面31张。2001年,更换严重破损封面5卷;检查出褪变纸张24014页、霉变89页、破损1042页、虫蛀(历史档案进馆前形成)1447页,并逐一登记,以便之后复制和修补。2002年,开展馆藏珍贵档案调研活动,确认形成时间较早的珍贵档案1组9卷、中共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吴江活动的珍贵照片3组147张、馆藏珍贵资料8册。2004年,完成馆藏139个全宗档案的全面清点、核对工作,做到案卷目录、库房示意图、存放索引、箱卡、案卷五对照。2006年6月,检查更换71卷因利用频繁而导致破损的案卷目录封面。9月6日,吴江市档案局制订《吴江市“十一五”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规划》。在该规划的基础上,确定把部分历史档案作为实施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内容,争取到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1万元,并制订《吴江市档案局2006年度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实施方案》。是年,综合档案馆新馆结构丰富,功能先进,内部设施现代化。库房内有双层玻璃窗和防光窗帘,统一安装档案密集架,架子上定期投放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中草药防霉防虫剂,库区建立磁卡式电子门禁系统、视频监控系统、“110”自动防盗报警系统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,档案“八防”手段日益更新。
2007年初,吴江市档案局修订完善档案资料保管工作制度、保密工作制度、统计工作制度、安全保卫工作制度等,加强对馆内档案的安全保管。4月,将馆藏的12110卷国家重点档案送往省农科院辐照中心进行集中杀毒;然后再送省档案局对其中744卷破损、褪变档案进行修裱、字迹加固,并对全部重点档案进行扫描处理,形成全文数据库,减少对档案原件的直接利用。是年,增设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,对二楼全部库房、三楼大库房进行除湿机排水系统改造,增设排水管,与除湿机接通,解决了人工倒水的不便,有效控制库房湿度。此外,根据省档案局的指导意见,申请经费,订做档案保护纸盒,对原来用软卷皮装订的1万余卷永久文书档案进行装盒、编号,重新排架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国家档案局开始要求各级国家档案馆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,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,对重要的电子文件实行异质备份。是年,吴江市档案局安排2位同志用2个月时间对馆藏全部档案进行一次清点、核对、检查,更换破损案卷封面11张,更换破损卷盒4个,重贴178卷档案标签,并把档案检查情况表归入相应的全宗卷内。同年,借助两名苏州艺术学校学生的力量,修复11卷711页遗留破损清代、民国档案。2009年,组织人员对馆藏6万余卷长期文书档案进行排架调整。由于档案存放地址发生较大变化,重新编制档案存放的列号、栏号,并制作各库房档案存放示意图。是年,申请到2009年度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27万元,安排2名实习大学生完成25卷1715页遗留历史档案的修复工作。同时做好库房日常管理和各种台账、登记簿编制工作。是年,档案馆二楼、三楼库区4个出入口安装玻璃防盗门加固,门禁系统进一步外延,库区安防进一步加强。同年,库区设立消毒房,添置电子消毒柜等消毒设施,可对档案进行灭菌消毒处理。2010年7月30日,吴江市档案局成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。是年,完成馆藏15万余卷档案的清点普查工作,更换破损档案封面2张,更换破损卷盒6个,对5个全宗8卷档案中12页破损纸张进行托裱修复;申报2010年度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,争取到中央和省级专项保护费51万元,当年修复遗留历史档案23卷、1237页。此外,将新接收进馆的1.5万余卷永久文书档案装入档案保护盒。2011年,将库房内398卷统计档案装入特制保护盒。是年,修复1200页清代破损档案。2012年7月,吴江市档案局根据普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,更换档案封面6张,对663卷档案重贴标签。11月21日,根据国家档案局要求,苏州市档案局组织包括吴江在内的各区(市)档案局赴河南省洛阳市档案局进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,之后每年进行备份。2014年,吴江区档案局再次开展两年一度的档案普查工作,重点检查有无缺卷、案卷质量状况、保管条件等,并做好全宗卷记录。经检查,发现案卷插错情况并调整11卷,更换案卷封面2张,重贴案卷标签12卷。至是年底,吴江区档案局已在洛阳备份近800G的电子档案数据。
二、其他档案馆(室)档案安全保管
1966年6月至8月上旬,对中共吴江县委办公室、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、中共吴江县委组织部、中共吴江县委统战部、县人事局、县监察委员会、县五人小组、县统计科等8个要害单位和重要部门的永久文件进行两套制工作。这项工作采取分工包干的办法,即中共吴江县委办公室、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由县档案馆负责,其他部门由自己组织力量包干完成,具体做法为“‘找’(找重复印稿)、‘抽’(抽底稿)、‘复’(复制无底稿,又无重复的文件)、‘调’(对不需要作永久保存的文件,调整下降)、‘充’(对应该永久保存的重要文件而未立卷归档的重新充实进去)”的五字法,共完成191卷、1064件永久文件两套制,其中县委办公室81卷、447件,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35卷、257件,县委组织部20卷、76件,县人事局17卷、66件,县监察委员会14卷、114件,五人小组10卷、57件,县委统战部5卷、16件,县统计科9卷、31件。同时完成这些单位的绝密文件全部抽出单独保管的任务,计长期38件,短期658件。
1972年12月,吴江县革命委员会印发《县级机关文书档案立卷归档保管期限划分参考意见(修订)》。1975年,吴江县档案馆制订《吴江县机关和社镇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》,由中共吴江县委办公室批转至各单位执行。1977年,中共吴江县委办公室转发吴江县档案馆拟订的《社镇文档保管期限参考表(试行草案)》《修订社镇文档工作试行办法(草案)》供各社镇试行。
1980年,据统计,13家工厂(单位)档案室共复印和修补图纸1100余张。1981年,中共吴江县委保密室档案室根据来往文件多,分发范围广,查找利用频繁的特点,坚持平时分类保管,分保管期限存放;吴江县人民政府档案室档案工作做到“五有”(来文有登记、领导有批阅、归档有专栏、发文有底稿、借阅有手续)“三对头”(案卷目录、标题、标签三对头)“五防”(防火、防虫蛀、防霉烂、防鼠咬、防日晒),达到保密安全无事故。1982年,吴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档案室对1981年度用圆珠笔起草的重要文件,组织力量进行复制96份,798页,其中领导讲话41份523页、发文55份275页。
1997年11月28日,吴江市档案局向基层单位档案馆室下发《关于加强档案装具管理,进一步提高档案规范化建设水平的通知》,对卷皮、卷盒、档案箱柜和密集架的购置提出要求。